《三国志》作为记录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,对赵云的评价具有原始性和权威性。本文以《三国志》原文为核心,结合裴松之注等补充材料,系统考据赵云的人物形象与历史定位,揭示其军事能力、忠诚品格及后世评价的演变逻辑。
一、赵云军事能力的原始记载
《三国志·赵云传》记载赵云"以部曲从先主",参与多次重要战役。长坂坡之战中"身抱弱子,保护甘夫人",被后主刘禅称为"常胜将军"。裴松之注引《云别传》补充"所向无前,名震敌国",体现其单兵作战能力。这些记载通过具体战役展现赵云"胆气过人"的特质,为后世塑造勇猛形象奠定基础。
二、陈寿对赵云的官方评价
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评价赵云"数有战功,除杂号将军",但未列入五虎上将。裴松之质疑"以云之勇猛,当为龙骧骑将军",暗示官方记载的局限性。这种评价折射出蜀汉政权对赵云的功绩认可与政治平衡考量,其军事地位在正史中存在模糊性。
三、裴松之注中的补充信息
裴松之引用《华阳国志》《云别传》等野史,补充赵云"箕谷断后"等事迹。其中"所向摧陷,动如雷震"的记载,与《三国演义》"汉水空营计"形成对比。这种文献互证法揭示:正史侧重记录赵云的忠诚与纪律,野史强化其军事传奇性,形成双重评价体系。
四、赵云人格特质的文献佐证
《三国志》记载赵云"每自矜持,ain不妄交",体现其谨慎作风。诸葛亮《赵云传》注引《赵云碑文》称其"功冠三军,威震敌胆",与《三国志》形成互文。这种官方与民间评价的呼应,印证赵云"谨慎而刚毅"的复合人格特征。
五、赵云历史地位的演变轨迹

《三国志》未将赵云列入五虎上将,但裴松之注引《孙盛异同评》指出"云为蜀汉柱石"。后世《云别传》新增"汉水空营"等故事,强化其忠勇形象。这种从正史到野史的演变,反映赵云地位随政治需求的变化,最终成为忠义象征。
三国志对赵云评价原文文献考据观点汇总
《三国志》通过具体战役记载与简略评语,构建赵云"勇猛善战、忠谨持重"的双重形象。裴松之注补充的野史材料,既扩展了赵云的军事传奇,也暴露了正史记载的局限性。这种原始文献与注文的互动关系,为研究三国人物评价提供了典型范式。
相关问答
《三国志》是否明确记载赵云的官职?
《三国志》记载赵云"拜为牙门将军",后升杂号将军,但未明确具体职衔。
裴松之注引哪些野史补充赵云事迹?
主要引用《华阳国志》《云别传》及《孙盛异同评》,新增"箕谷断后""汉水空营"等重要事件。
赵云为何未被列入五虎上将?
陈寿认为其功绩虽显,但未达到关羽、张飞等将领的突出表现,存在政治评价标准差异。
《云别传》与《三国志》评价有何区别?
野史侧重军事传奇,称赵云"所向无前",正史更强调其"谨慎不妄交"的品格。
赵云的忠诚形象如何形成?
通过"长坂救主""汉水空营"等具体事件,结合陈寿的简略评价,逐步构建忠义典型。
裴松之质疑赵云官职的依据是什么?
援引《孙盛异同评》指出"当为龙骧骑将军",认为陈寿评价存在降职记载。
赵云军事能力在正史中的具体表现?
截江夺阿斗、箕谷断后、汉水空营三战,均体现其"胆气过人"与战术应变能力。
赵云形象在后世的演变有何特点?
从正史的"杂号将军"到野史的"常胜将军",最终成为忠义精神的象征符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