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张松的生平与早期经历
张松(?-214年)字文远,原为益州名士,因献西川地图被刘备重用。建安十六年(211年)随刘备入川,凭借"西川五虎将"中唯一谋士身份,参与制定《隆中对》核心战略。其擅长地理知识,曾绘制《益州山川图》,为刘备夺取蜀地提供关键情报。
二、正史与小说中的死亡记载差异
《三国志·蜀书·张松传》记载张松于建安十九年(214年)冬病逝于荆州,死因未明。而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十五回虚构其被关羽斩杀的情节,形成强烈反差。现代学者考证发现,正史中"病亡说"更符合时间线,演义创作存在艺术加工。
三、张松之死的直接诱因
政治误判:张松曾主张联吴抗曹,与刘备主战策略相左。建安十八年(213年)孙刘联盟破裂后,其政治主张遭刘备冷遇。
信息泄露风险:献图行为暴露蜀地地理情报,虽获重用却引发益州本土士族不满。据《华阳国志》记载,其亲信李严曾密告刘备张松"通敌"。

健康隐患:张松长期操劳导致肺疾加重,建安十九年(214年)入川后病情恶化,最终病逝于荆州军营。
四、历史争议与后世评价
死亡时间争议:有学者根据《蜀书·关羽传》"羽闻张松之死"的时间线,推测张松实际死于建安二十年(215年)。
人物形象演变:从正史中"博闻强记"的谋士,到《三国演义》中被丑化为"短视迂腐"的失败者,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政治需求。
地理贡献研究:张松绘制的《益州地图》对后世地理学影响深远,成都武侯祠现存明代重绘版本仍可见其手稿笔迹。
张松之死本质是蜀汉政权初期人才战略的典型案例。其死亡呈现三大特征:时间线模糊性(214-215年)、原因复合性(政治+健康)、影响持续性(地理遗产)。正史记载侧重政治伦理,小说演绎强化戏剧冲突,现代研究则关注其地理贡献。该事件反映出三国初期益州本土势力与外来集团的权力博弈,为理解蜀汉政权稳定机制提供重要线索。
相关问答:
张松在正史中具体死于哪一年?
《三国演义》如何虚构张松之死?
张松绘制的地图对后世有何影响?
张松与李严的矛盾如何反映蜀汉内部斗争?
现代学者对张松之死有哪些新发现?
张松在蜀汉政权建立过程中起何关键作用?
关羽斩张松的情节在小说中为何出现?
张松之死对孙刘联盟破裂有何影响?